国际商报记者 邵志媛壹策略
汽车产业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关键引擎,是打造制造强国的重要基石,也是支撑国民经济运行的核心支柱。
近日,工信部、商务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的《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从扩大国内消费、提升供给质量、优化发展环境、深化开放合作四个维度,提出加快新能源汽车全面市场化拓展、进一步加大力度促进汽车消费、推动智能网联技术产业化应用等15条工作举措。方案提出,2025年力争实现全年汽车销量323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3%,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155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20%。2026年,行业运行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产业规模和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
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洪勇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方案不仅为汽车市场注入了信心,也为产业链上下游指明了发展方向。推动政策落地,通过多部门协同发力,将有效激发消费潜力,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新一轮竞争中赢得先机。
着力扩大国内消费
记者注意到壹策略,着力扩大国内消费位列方案提出的工作举措第一项,并给出了一系列具体举措,如加力推进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持续组织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和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支持汽车以旧换新、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及动力电池更新;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有条件批准L3级车型生产准入等。
“上述举措的核心目的在于构建‘政策激励+场景驱动+使用便利’三位一体的消费促进体系。”洪勇表示,通过公共领域电动化示范引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通过新能源汽车下乡和补短板试点,释放县域和农村市场潜力;通过税收优惠、以旧换新等政策降低购车成本,提升消费意愿;推动L3级智能网联汽车准入,抢占技术制高点,培育未来增长极。最终目标是实现汽车消费从“增量扩张”向“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转变,支撑产业可持续增长。
为推动政策落地,洪勇建议加强跨部门协同,明确各试点城市和企业的责任分工,建立动态监测与评估机制,确保70万辆推广目标等量化指标如期完成;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对充换电设施建设、老旧车辆更新给予专项补贴;加快制定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法律法规和保险理赔标准,为L3级车辆商业化应用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应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规范二手车市场秩序,提升售后服务体系能力,增强消费信心。
此外,洪勇建议进一步探索需求侧创新支持方式。如试点推行“新能源汽车消费积分”制度,将购车与碳减排挂钩,居民可通过积分兑换充电优惠、停车减免等权益;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差异化信贷产品,对绿色出行用户给予低息贷款;支持汽车企业与电商平台、共享出行平台合作,拓展“车电分离”、电池租赁等新型商业模式,降低用户初始投入门槛,从而更深层次激发消费活力。
促进出口提质增效
数据显示,今年1—8月,全国汽车出口429.2万辆,同比增长13.7%。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53.2万辆,同比增长87.3%。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新能源汽车出口已成为拉动汽车出口增长的重要动力。
围绕持续巩固汽车出口良好势头,方案提出一系列针对性举措,包括鼓励汽车及供应链企业研发生产适用目的国市场的产品,加强与本地企业合作,完善国际营销和售后服务体系;引导整车企业稳妥有序开展海外布局,因地制宜、共建共用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全面提高合规经营能力等。
“促进汽车出口提质增效是当前政策之必然,也是市场发展之必需,对于汽车企业出海提升全球竞争力具有现实紧迫性。”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应通过研发适配目的国的产品和共建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通过完善国际营销和售后服务体系,提升用户体验和品牌口碑,应对海外知识产权诉讼和数据安全审查。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促进汽车出口提质增效,主要是鼓励车企将更高品质的产品推向海外,从而不断提升中国汽车竞争力和中国汽车品牌价值。同时,中国汽车供应链出口应进一步加大与当地市场的合作力度,提高本地化生产和配套比例,从而在海外市场更好地立足并稳步发展。
宋向清也从多维度提出建议,一方面既要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本地合作伙伴”模式,又要针对新兴市场需求开发高性价比的混动车型,针对欧洲市场重点突破固态电池、智能网联等核心技术;另一方面要鼓励车企与本地企业共建供应链,推动“海外建厂+KD组装”模式,带动当地上下游产业链发展。此外,还要建立“法务+技术+财务”跨部门合规团队壹策略,提前研究目标市场准入标准和碳关税规则;要借力行业组织牵头制定《汽车出口合规指南》,提供知识产权预警和贸易争端应对支持。
天载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